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
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. 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的云翳,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。 编者按
何为企业?企业的“原点”在哪里?支撑企业“原点”的核心元素是什么?在多变且复杂的商业环境中,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?
明代的王阳明,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均获大成就的先德大儒。阳明心学的诞生,是在孔门家法被旁支曲解、“虚文胜而实行衰”的历代世风下,儒学外化为格物训诂之学,佛道乘虚而入的背景下诞生的。因其击穿本质,以终为始,是身心之学而非口耳之学,既被视为忤逆,又因拨乱反正之功而备受后人青睐。
“内则心灵明澈,外则经世致用”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亦有深刻的教益。
在王阳明看来,诚意主导格物致知。《大学》的中心思想就是诚意,所谓“为学必诚”,因此有了王阳明的“诚意”说。
很多企业,在追求管理技术方面,下非常多的功夫。诸如目标计划管理、绩效薪酬管理、会议管理……,但汲汲于此,人心却很难像企业主向往的如同上了发条,饱满精神,上下同欲。
管理的秘意在于人心的激励。正如王阳明认识到的,“意”作为知行合一的穴位,心灵修的关键就是训练这个一念发动的“意”。所以,良知论的要点在“着实用意”。实践方面,首先是高度真诚,生命、生活的质量就在于这个“意”。
因此,对企业管理者而言,更需注重的是在公司愿景上达成员工内心一致、也即愿景管理,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。稻盛和夫讲“工作的意义就是修炼灵魂”也是这个道理。
语出《尚书•大禹谟》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被称为中华十六字心传。意为精纯。
精而能一,讲的是一个人杜绝私欲缠蔽、身形合一的粹然状态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,但若达到“粹然大中至正”的境界,却是不精一于圣人之志者难以望其项背的。
所谓“精一”,要的是做企业背后的逻辑,精一的是逻辑,而不是表象。很多能成功的企业家,其经营背后也是构建了一套逻辑,接下来的N多年,都是在验证这个逻辑、或曰推动这个飞轮,其他事都是围绕此来的。这才是“精一”。
企业中人若能在构建并验证事功逻辑的同时,有企业价值立场的导正,并涵养自身的精神气质,用“朝夕炙门下”的时间,去钻研“精一之功”,才能成为时间的玫瑰。
“变化气质,居常无所见,惟当利害,经变故,遭屈辱,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、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,始是能有得力处。天下事虽万变,吾所以应之,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。此为学之要,而为政亦在其中矣。”
变化气质,应用于战略管理当中,重要的不是企业要做什么,而是不做什么,并能在种种诱惑、困苦中坚持这份底线。
企业在遭受巨大的波折、失败、困苦、屈辱的时候,精神和心理状态能够不为环境的变异或个人的得失所影响,这不仅是一个意志是否坚强的问题,而是一个企业家的整体的世界观问题,也是对管理者精神锻炼、修养程度的检验。
普通人的烦恼、沮丧、压抑、不快、怨恨等,在王阳明看来,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“动心”。而君子在任何情况下能“无入而不自得”,就是要能够做到在这些情况之下“不动心”。这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境界,尽管人的心理的先天素质与定力不同,“不动心”的境界作为主体性的成熟和内在力量的表现,是需要修养锻炼而后才能达到的境界。
“吾始学书,对模古帖,止得字形。后举笔不轻落纸,凝思静虑,拟形于心,久之始通其法。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:‘吾作字甚敬,非是要字好,只此是学。’既非要字好,又何学也?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,此心精明,字好亦在其中矣。”
在企业经营实践中,同样需要从机会导向进化至管理导向。从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的状态,随同时代趋势的变化,进化到一组商业模式的“组合拳”。所谓“胜招不如夺势,夺势不如谋局”。
尤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,如果不能对旧有模式或经营思维予以扬弃,不能随势而变,完成对企业新一轮的系统思考,心不精明,就会陷入随波逐流的地步。
写在最后
商业越复杂多变,企业越需要回归商业本质和管理常识,以心求道,探求企业发展进化规律。找到本源和本质,根据归根与进化思维使企业从小变大,由弱变强。
上一篇:上善若水指明企业管理智慧
下一篇:厉以宁:心宽无处不桃源